浙江住建厅重拳整治挂证与资质造假
更新于:2025-08-22 人气:4116

挂证整治


浙江省住建厅发布通知,对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挂证”和资质造假问题展开全面整治。这次新规的出台并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资质申报和人员审核的方式,体现出监管部门“动真格”的决心。对于长期依靠挂证、靠包装凑资质的企业来说,这次行动几乎等同于釜底抽薪,而对那些踏实做工程的企业来说,则意味着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

 

通知明确了外省职称和注册证书在浙江的使用规则。过去不少企业习惯性地临时借用外省职称或者注册人员的证书来满足资质要求,代办公司只需把证书信息“挂”在企业名下就能过关。但新规规定,外省证书如果要在浙江使用,必须提前录入浙江的审核系统,企业要么选择转入核验,要么提供官网核验,总之证书信息必须摆在台面上,接受监管部门随时查验。这样一来,那些“临时拼凑”的做法将彻底失效。

 

所有录入系统的注册建造师、职称人员、技工都必须提供完整的佐证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承诺书、劳动合同、社保缴费记录、个税缴纳凭证以及工资流水等,目的就是要证明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真实存在,并且该人员确实在岗工作。换句话说,仅有证书已经不够,证书背后必须有真实的就业关系和稳定的社会保险支撑。这种做法直接堵死了“挂证”的漏洞,以前靠买卖证书、借人挂靠的灰色产业链将不复存在。

 

住建部门将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材料审核,而是进一步加大背景调查。比如,一个技术负责人是否真的担任过相关项目,就会通过工程合同、竣工验收文件、项目现场照片、项目业绩备案、个税流水等多维度交叉验证。如果发现证书和实际履历不符,就会被直接认定为弄虚作假。这种实质性审核的力度,比以往依赖纸质材料、电话核实的方式强了不止一个档次,等于是从根源上切断了造假的可能性。

 

从趋势来看,浙江此次整治行动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死磕到底。资质申报已经不再是“请代办公司包装材料”就能通过的形式,而是进入了实打实的全流程核查时代。过去资质审核停留在纸质文件层面,只要表面齐全,稍微加工一下就能过关。而现在,随着社保、税务、项目备案、工程业绩、人脸识别等信息全面联网,任何虚假行为都会被轻松识破。承诺制申报的证书虽然一开始能够提交,但事后依然会被抽查,如果发现问题,不仅企业资质会受影响,责任人也可能面临处罚。

 

这种监管模式的实施,势必会引发建筑行业的一次大洗牌。长期依靠挂证生存的企业逐渐会失去立足之地,那些没有真实项目、没有实际人员、完全靠证书堆砌资质的公司将被淘汰。而真正有能力、有业绩、有稳定技术团队的企业,则会在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企业必须告别过去的捷径,不能再依赖挂证来维持资质,而是要花更多的精力建设真实的团队,培养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和资料管理体系。机遇则在于,一旦市场环境被净化,那些真正凭实力做工程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再被虚假企业恶性竞争所挤压。

 

可以预见,浙江的这一行动并不会局限于本省,其他省份大概率也会陆续跟进。未来全国范围内的建筑资质管理,都会从“形式审查”全面过渡到“实质审查”,企业必须通过真实的人员关系和项目业绩来证明自身实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顺势而为,提升管理水平,储备和培养真正的人才,做到材料真实、人员在岗、项目可查,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一句话总结,挂证和造假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今后的建筑市场将是实力企业的舞台,谁能拿出真材实料,谁才能走得更远。


声明
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 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首页

发布

信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