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建筑行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资质维持风暴。源于此前资质延期政策的三次调整,数万家建筑企业的资质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资质延续所需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硬门槛”,一证难求、人力成本高企,使得原本就步履维艰的建筑企业更加举步维艰。
一场集中爆发的“资质潮”
过去数年间,为应对建筑行业周期性调整及疫情后恢复需求,住建系统对建筑企业的资质有效期采取了多次延长政策,四川省也不例外。根据企业反映,从最初的三级资质延期至2023年年底,再到后续文件继续延长有效期,企业得以在一段时间内“缓过一口气”。
然而,这种政策上的缓冲只是暂时的。到了2025年,这种“集中延期”所埋下的隐患彻底爆发。全省成千上万家建筑企业的资质集中到期,一时间市场上对建造师、技术负责人、职称人员的需求陡增,人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挂证市场价格飙升。
以水利专业一级建造师为例,挂靠一年费用高达五六万元,即使只是短期聘用,也需要投入数万元。这种成本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资质延续已不仅仅是程序问题,更成为了“谁活下去”的筛选机制。
企业实话实说:挂证是“潜规则”,但已难维系
令人意外的是,部分企业在向“问政四川”平台反映情况时,并没有掩饰对“挂证”现象的依赖。坦白承认自己的技术人员多数为非全职聘用,甚至直言“连挂证的钱都难出”,更别说配备全职专业技术人员。
这种公开承认的“潜规则”反映出建筑资质制度在现实执行中的灰色地带:在资质标准与实际运营之间,企业长期依赖挂证维持表面合规。而一旦市场价格失控、政策环境收紧,挂证制度下的“泡沫”立即成为企业无法承受之重。
住建厅回应:建议你们放弃资质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官方回复也引发关注。虽然措辞谨慎,但核心信息很明确:企业本应持续保有符合资质标准的专业人员,而不是临到延期时临时拼凑人员名单。既然企业自身条件已不满足资质标准,建议在申报延续时选择放弃不符合要求的资质项目。
换句话说,住建厅认为这不是政策问题,而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资质制度从来不是“临时上岗证”,企业应当始终匹配应有的技术力量。如果达不到,退出便是合理选择。这一回应也宣示了政策风向的明确转变——资质制度从“宽管理”走向“严执行”。
政策转向背后的逻辑与冲突
住建部门的逻辑不无道理。资质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挂证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纸面合规”,既违反制度精神,也带来隐患。如今在国家持续强调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政策回归制度初衷,无可厚非。
但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确实难以负担全职技术人员的高成本,也无法和大型企业抢人。挂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在生存与合规之间的“缓冲垫”。一旦这个垫子被抽走,不少企业就会跌落谷底。这种冲突,不是单靠企业端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
企业呼吁:能否再给一点时间?
在反映问题的留言中,不少企业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根据企业资质到期的具体情况,给予更多缓冲时间,哪怕只是再延期一次,也能帮助企业缓解人力成本压力,稳定经营,平稳过渡。
企业强调,这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在现实条件下请求一个“喘息窗口”。尤其对于一些第一次延期未通过的企业而言,如果能获得多一次或两次的延期机会,也许就能逐步建立起合规的技术团队,逐步走出依赖挂证的“泥潭”。
行业未来:是淘汰,还是重构?
住建厅的答复其实透露出更深层的政策信号:资质制度不再是“人人有饭吃”的工具,而将成为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和企业素质提升的杠杆。在高门槛政策的推动下,一批不符合资质标准、缺乏技术人员的企业将被市场自然淘汰,而那些能够真正配备合格人员、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企业将生存下来,并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从长远看,这种调整有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减少安全事故和工程质量问题。但在短期内,对于成千上万依赖“低成本挂证模式”生存的中小企业而言,确实是一次“灭顶之灾”。
在阵痛中寻求新平衡
四川建筑企业当前所经历的资质困局,是制度规范化与现实成本之间的剧烈碰撞。一方面是政策红线收紧,一方面是企业生存压力加剧,这种双向挤压下,企业不堪重负。
面对这种局面,政策制定者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既不能因现实困难一味“放水”,也不能完全无视企业生存现状。或许,一些过渡性支持政策,比如分阶段人员配置、分类延期机制、技术人员共享平台等,能为企业与制度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当前这场资质风波不仅是一次监管风向的转变,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一次深层次重塑。企业要想活下去,必须适应新游戏规则;而监管者,也需要在改革与稳定之间,掌握节奏,把握温度。唯有如此,四川乃至全国建筑行业,才能真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