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监理工程师考试成绩已公布一周,从已公示数据来看,今年的通过人数继续下滑,延续了去年的下降趋势。虽然有些省市取消了合格人员名单的公示,但从目前云南、内蒙古等地的数据可见一斑——云南减少了500余人,内蒙古减少约600人。在通过率整体变化不大的背景下,这一变化指向了一个明显趋势:报考人数相比2024年大幅减少,预计减少幅度可能达到20%。
近期也有部分自媒体声称“广东省监理工程师通过人数暴跌”,将去年9900人和今年的1500多人对比,引发误读。但其实,广东今年公示的只是报名需人工核验部分的合格人员名单,自动核验通过的人并未列入其中,因此所谓“暴跌”并不属实。不过可以确认的是,今年广东的通过人数的确也在下降,这一趋势已成行业共识。
通过分析近几年建筑类考试的报名数据可以看出,报考热情整体处于退潮状态。无论是一建、二建还是监理工程师,原本“跟风式”考证的群体正在逐渐流失。过去那种“有证就上”“不管适不适合先报名再说”的盲目心态正在退散。考证这件事正回归到一种更加理性和职业化的选择。显然,这与当前建筑行业整体疲软密切相关——需求减少、岗位收紧、挂靠价值下降,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考生的动力。
尤其是监理工程师这一证书,自2020年考试制度改革之后,报名门槛降低,不再要求中级职称,一度引发报考人数井喷。2020年至2023年间,由于通过率未明显下调,市场迅速释放出大量证书,监理证逐渐趋于饱和。证书泛滥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性价比”持续走低,既挂靠价格下降,也难以转换为高质量就业机会。久而久之,考证的吸引力自然被稀释。
而从报名资格审核角度来看,形势也越来越严苛。不仅报名时审核环节更加细致,很多省份还增加了考后资格复审。这种“双重审查”制度令许多“边缘人群”望而却步。有些人哪怕考试通过,最终也因审核不过关而拿不到证书。再加上今年考试难度的实际提升,不少人坦言“以前划水裸考都能过,现在没点真功夫根本不行”。这种由“宽进宽出”向“严进严管”的转变,无疑提高了证书的含金量,但也劝退了一大批抱着“碰运气”心态的人。
不过,这一现象并非坏事。事实上,监理工程师作为一个专业度较高的职业资格,本就不该成为“挂证神器”。过去几年大量“外行人”挤进来考证、挂靠,稀释了行业标准,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如今通过严格审核、提升难度、控制通过率等手段,让这个考试逐渐回归本位——它是为真正从事监理工作的专业人士设立的门槛,而不是一个人人可入的投机跳板。
2025年这轮考试“退烧”,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对行业来说,是调整,是清洗,也是一次职业门槛重塑的机会。对考生来说,是回归理性、评估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信号。如果不是打算真正在监理岗位上长期发展,那就不必为了那张证书耗费时间精力;但如果你是想脚踏实地走技术路线、管理路线,那这张证书的门槛正在变得更加清晰和有价值。
总的来看,监理工程师考试告别“全民凑热闹”的阶段,进入“理性、专业、长期”的新周期,是行业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发展的健康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