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我刚考完一级建造师机电实务,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接下来的几个月基本都在“放空”状态。一方面是为了等成绩,看看机电过没过;另一方面也是想好好休整一下,毕竟一整年的备考确实累人。
那段时间的等待堪比高考查分,心情焦躁不安,每天刷论坛、盯着消息,就为了提前知道成绩公布时间。误打误撞进了一个一建贴吧,里面活跃着一些业内人员,分享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包括成绩具体发布时间。说实话,那几天上贴吧比看书都勤,也算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了。
当然,现在想来,考完休息个把星期就足够,趁成绩没出,可以开始准备其他证书,比如注安、造价、一消、设计类资格证等。就算一建没过,也不影响下一步节奏。到了12月底,成绩公布,我机电刚刚过百,顺利通过。朋友圈小小炫耀一番,便开启了建筑增项的新征程。
2017年1月,我正式投入一建建筑的备考。
建筑专业虽然是一级建造师十大专业中难度最低的,但也绝不是轻松就能过的。好在我之前在工地做机电施工,有一定的土建经验,对建筑并不完全陌生。不过毕竟不是系统学习过,贸然自学风险太高,我最终还是选择继续报了之前的线上辅导班,交了300块入群,教材也一并寄来,配套资料也算齐全。
这里顺便提一句,机电通过后我给班主任发了个200块红包,虽说他坚决推辞,我还是坚持转了过去。不在于金额,而在于这个动作象征着一种肯定,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仪式感。
从1月到5月,我主要做的是建筑实务精讲课的第一轮学习。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过一遍书”,对全书内容形成初步理解。至于听谁的网课,建议选辅导群里推荐的老师,一般都还不错。老师讲得是否通俗、是否有条理非常关键,选对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可能有人疑惑,为啥一遍课听了五个月?说实话,这期间状态并不稳定。刚跨完年,还有点“放假”的心态;同时我又并行准备了注安的内容,导致进度拖得很长。尤其是精神上时紧时松,有些周甚至三四天都不想碰书。所以提醒大家,如果能保持节奏,尽量在3个月内把第一遍搞定。
听课过程中我会做一些简单标记,划出重点内容,在书上贴便签,便于后期回顾。建筑专业的优势是:大多数民用建筑场景都不陌生,讲到某个部位、结构或材料,脑子里很容易浮现出实际场景。这种“有画面感”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记忆效率。就算你是建筑行业“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多看现场图片、多刷施工视频,照样能补上理解盲区。
5~6月,我进入真题训练阶段。我找来近十年的建筑实务真题,打印成卷,逐套刷题。说是刷题,其实一开始根本不会做,一边做一边对答案,一边翻书。虽然效率不高,但记忆却非常深刻。建议大家务必打印纸质卷,用笔答题,避免眼睛“扫描式”阅读,提升实战感。
选择题部分我还借助了一款名叫“金考典”的手机刷题软件。这款软件特别适合碎片时间学习,每天上班空档就能刷两百道选择题,轻松高效。我的方法是:按照章节专刷模拟题,坚持刷上几千题,不求做会每道题,但求见多识广。
进入7月和8月,我把这两个月定为“强化背诵阶段”。我把之前整理的考点,还有辅导班的精华笔记,打印出来裁成小纸条,设定每天背10张的目标。白天在工地工作,利用空隙来回背诵,晚上再复习一遍,背完的纸条揉碎扔掉,感觉像完成一个个“小成就”。
这么干法虽然土,但效果奇好。两个月下来,我掌握了两三百个简答题考点。这个阶段最关键的不是“看懂”,而是“记住”,因为考试就是拼谁记得牢。背诵是提分的必经之路,尤其对建筑实务这样主观题分值较高的考试来说尤为重要。
到了9月,离考试只剩两个多星期。我开始复盘之前做过的真题,尤其是案例分析题,重点研究出题方式、知识点分布和命题风格。建筑专业的真题重复率非常高,很多题就是原题稍微变了个表述,所以一定要把过往题型“吃透”。
特别要强调的是两大核心考点:双代号网络图和费用计算,这两部分既难又占分高,是众多考生的噩梦。我的策略是:不靠技巧,靠刷题练熟。只要这两道题能保证拿到一半分数,整体通过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至此,整个建筑增项的备考流程就结束了。从正式启动到考试,大致经历了8个月的周期,虽然中间有点懈怠和拖沓,但整体框架清晰、节奏合理。最终我顺利通过建筑实务考试,也算是对这段时间的努力有了交代。
回顾这段经历,想告诉各位备考一建的朋友们:不要神话考试,也别怕失败。方法对,节奏稳,态度端正,大多数人都能“稳稳拿下”。关键是:别停、别拖、别松懈,你和通关之间的距离,其实就差一个完整执行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