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看到一波关于建筑资质造假的“翻车记录”引发热议。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案例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
绝大多数问题都集中在“业绩补录”这段时间,尤其是补录截止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住建部制定的严格时间节点密切相关。根据规定,企业业绩补录的截止时间是6月30日,过了这个时间,补录通道彻底关闭,无法再通过补录手段“补齐”资质申请所需的业绩数据。
因此,许多企业为了“赶最后一班车”,在截止时间前纷纷“突击补录”,企图以假业绩冲关,结果导致被监管部门发现大量造假行为,被曝光于众,资质证书被撤销,不少企业因此损失惨重,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
业绩造假严重到连特级资质都保不住
或许你觉得这只是个别企业的违规,但事实远比你想象严重。
前几个月,住建部曾直接撤销了3家特级资质企业和十几家一级资质企业,处罚原因都是业绩造假,且多数都发生在补录阶段。
你想想看,获得一级、特级资质本来就极为不易,一旦因为造假被撤销,企业甚至没有第二次翻身的机会。
造假根源:资质业绩是硬杠杠,“没业绩=没资质”
追根溯源,问题最初始于2016年住建部推行的资质简化改革。那次改革初衷是给企业“减负”,放宽了资质申请条件:
1.除最低等级外,取消了对建造师数量的硬性考核
2.主要考核技术负责人和业绩情况
3.房建和市政领域需要入库,其它专业则不强制
这一放宽,导致许多企业开始依赖“补录业绩”、依赖“承诺制”、甚至依赖“挂证”操作来维持资质门槛。
企业没有真实业绩,靠补录、靠承诺凑数字,资质就能顺利获得或续期。
2023年底,住建部开始全面收网,补录“漏洞”彻底关闭
面对乱象,2023年底,住建部宣布全面加强监管,严控资质申请和年审:
1.所有资质业绩必须进入“四库一入库”系统,要求数据真实、可追溯
2.承诺制被全面取消,没有真实业绩记录的企业再无“通行证”
3.业绩补录通道在6月30日后彻底关闭,不再允许任何形式补录
这相当于封死了资质申请中的最大造假入口,意在彻底遏制业绩造假乱象。
企业如何自救?
面对资质政策的收紧,企业必须转变思路,摒弃依赖补录、挂证的“老路”,扎实积累真实项目业绩和技术能力,才能在资质管理新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资质不再是“形式过关”的工具,而是反映企业真实实力和竞争力的“通行证”。
总之,住建部严打业绩补录造假,不仅是行业规范的必然趋势,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任何试图铤而走险的企业,都将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