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初,住建部“四库一平台”正式上线动态核查功能,并在5月首次公示了10家存在资质异常的施工企业名单。时隔两个月,这批企业中仍有5家未完成整改,部分甚至依旧没有配备任何建造师,出现了“摆烂”迹象。
然而第一批问题尚未完全处理完毕,平台又于近期公布了第二批13家资质异常企业。这次的最大变化是,除施工企业外,首次纳入了5家监理企业,标志着动态核查的范围正在扩大,监理、勘察、设计资质企业也将被纳入常态化核查。
这5家被公示的监理单位中,包括一家监理综合资质企业和四家专业甲级监理公司。按理说,这类企业级别不低,但“四库一平台”显示其几乎都是**“空壳企业”**——没有一名注册监理工程师,其中一家甚至还持有施工资质,同样无任何注册人员。
尽管被标注异常,住建部并非“一刀切”,仍设有整改宽限期。第一批整改完成的企业已解除异常标记,因此这些监理企业若愿意补齐证书与人员要求,仍有机会保住资质。相比施工企业需动辄十几个一级建造师,监理企业整改所需证书数量更少,操作门槛相对较低,只是取决于企业是否愿意花钱整改。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监理工程师考试改革后,证书数量大幅增加,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监理企业未能达到资质人员配置的最低标准。此次整改风波,也反映出部分企业完全依赖挂证、缺乏实际业务能力,已经无法适应监管趋严的趋势。
未来,随着动态核查机制常态化运行,加上社保联网、人员实名制要求全面推进,资质异常企业将持续暴露。而在社保与证书双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不排除更多监理与设计类空壳企业会因整改难度或成本过高,最终选择放弃资质。
这场整顿无疑将对监理工程师和设计类注册证书的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企业整改需求的增加,可能阶段性拉高优质证书的价格;而对“只挂不干”的证书持有人,未来生存空间也将愈发收紧。证书市场将朝着“实人实岗、证岗相符”的方向加速清洗,整个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规范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