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质申报人员要求详解
更新于:2025-06-27 人气:4112

建筑资质申报


在当前建筑行业日趋规范、监管持续加强的背景下,建筑企业想要申报或升级资质,最绕不开的就是“企业主要人员”的配备与管理。这一块不仅是资质申报的核心指标,更是资质核查中最容易“出问题”的高风险环节。


很多企业在建筑资质申报过程中,常因人员年龄超标、证书失效、社保不符、挂证等问题被驳回申请,甚至影响后续投标与信用评级。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合规有效的“企业主要人员”?有哪些红线不能触碰?325建筑网小编将带你逐一解读。


一、企业主要人员包括哪几类?职责与要求分别是什么?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实施意见》第11条明确规定,企业主要人员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缺一不可:

第一类:注册执业人员

包括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这部分人员是资质申报中的“硬杠杠”,每项资质标准对注册人员的数量、专业方向和注册状态都有具体要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申报资质时,注册人员必须是本企业在册,并处于“有效注册”状态,不得在其他企业兼职注册。

第二类:技术职称人员

指的是取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涵盖结构、建筑、电气、暖通、市政、道路、桥梁等多个方向。企业技术负责人也属于这一类,必须具备高级职称或丰富项目管理经验,并满足专业匹配、年限要求等基本条件。

职称类人员主要用于支撑企业的技术实力,对资质升级尤其关键,不能临时拼凑。

第三类:现场管理人员

指持有住建部统一颁发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岗位证书》的各类项目管理人员,包括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标准员等岗位。通常每项资质都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持证管理人员,并且证书需为“在有效期内”。

此外,有些资质要求现场管理人员中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人员”,即常说的“三类人员”中的A、B、C证持证人。

第四类:技术工人

是指持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或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常见工种有焊工、电工、架子工、抹灰工、钢筋工、水暖工等。申报资质必须提供这些技术工人的证书及社保证明,体现企业的实际施工能力。


二、人员年龄有限制吗?60岁是“硬性红线”

不少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或“借证使用”,会使用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资质申报,这种做法是明确不被允许的。

根据住建部要求,所有申报资质涉及的主要人员年龄必须为60周岁及以下。这是硬性指标,一旦超龄,系统将自动判定为无效人员。

此外,人员年龄要求不仅适用于注册类人员,同样适用于职称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审查环节中,相关部门会严格核查身份证信息与年龄,不达标的人员即使证书再全也无法计入有效配置。


三、必须由本企业缴纳社保,社保匹配度影响资质通过率

社保问题是资质申报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最常引发驳回的风险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保系统与资质系统实现数据打通,住建部对主要人员社保信息的核查力度不断加大。

明确要求如下:

1.所有主要人员必须由申报企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2.社保缴纳单位必须与资质申报单位一致;

3.通常要求连续缴纳3个月以上,有些地区要求6个月或1年;

4.提供完整的社保缴纳记录(社保参保花名册或电子社保证明)作为佐证。

如果发现某人员社保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或处于“断缴”状态,将直接被认定为“非本单位人员”,无法计入资质指标。


四、严禁“挂证”行为,多处注册视为无效人员

所谓“挂证”,指的是人员在没有实际劳动关系、没有履行职责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执业资格证书注册到非实际工作单位,以供该企业申报资质使用。

住建部明确表示,挂证行为是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对企业与个人“双处理”:

1.被发现挂证的注册人员,在资质申报中视为无效;

2.企业资质申请将直接驳回;

3.多次违规企业将被列入不良记录,影响招投标;

4.注册人员本人也可能被暂停注册资格或纳入行业黑名单。

为此,住建部已接入多个数据平台,包括注册系统、社保系统、合同备案系统等,实现对挂证现象的“自动识别、动态监管”。企业如存在“双重注册”“无社保”或“虚假聘用”等问题,将难以蒙混过关。


五、企业如何高效合规配备主要人员?

为了确保资质申报工作顺利进行,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应当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规划,避免临时拼凑人员:在申报资质前3到6个月,就应开始筹备各类人员,特别是注册人员、职称人员和管理岗位,不宜临时集中补充。

2.建立人员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所有人员的身份证、职称证书、注册证书、岗位证书、社保记录等资料齐全、有效、可查。

3.使用正规劳务或人才派遣机构:如确实需要外部人员协助,应确保通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并签订合法用工协议,缴纳社保。

4.对接属地主管部门或中介机构咨询政策细节:各地对于社保缴纳年限、证书有效期、系统登记要求可能略有差异,建议企业提前了解,避免政策误判。


规范用人,是资质申报的“第一步”

在建筑资质申报逐步走向实名制、动态监管的今天,企业要想高效、稳妥地完成资质申请或升级,必须高度重视人员配置的合法性、稳定性与合规性。

不要幻想“找个证挂一挂”“借个人信息顶一下”这种做法还能过关——时代变了,制度变了,思维也该跟上。

与其冒险用挂靠人员,不如踏实建立自己的人才体系,用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这样,资质才不是一次性的“通行证”,而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一部分。


声明
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 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首页

发布

信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