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四库一平台”上对一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建筑企业进行了“资质异常”标注。被标注的企业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将被集中公示。在此期间,这些企业将无法申请新的资质事项,建设单位也被提醒应谨慎选择这些企业承揽工程项目。
很多人误以为“资质异常”是系统自动识别企业人员数量不达标后直接标注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操作源于地方住建部门开展的资质动态核查。地方主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不符合资质标准的情况后,会主动进行标注,并逐级上报至住建部,最终在全国建筑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平台上统一体现。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监督链条,意味着监管已经全面落地,且越收越紧。
日前,浙江省住建厅发布了两则行政许可撤回的告知书,杭州上城区的两家拥有二级装饰资质的施工企业资质证书被正式撤销。原因也十分明确:在三个月整改期限内,仍未达到资质标准。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相关条款,这两家企业的资质最终被依法撤销。
这一事件具有典型意义——它不仅是对个别企业的警示,更预示着全国范围内资质动态核查已经走向常态化。今后,资质审核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随时可能启动的“动态体检”。如果整改不力,企业资质真的会被撤销,而不再是走走过场、留个备案了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家企业所持的是二级装饰施工资质,其人员配备和技术要求并不算严苛。在整改期内,如若企业真有意保住资质,凑齐所需人员其实并非难事。如此轻易地放弃资质,透露出的信号非常明确:他们自己可能已经对这张“牌照”失去了兴趣。
如今建筑行业的整体生存环境正经历寒冬。一方面,工程项目数量锐减,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维持资质的成本却水涨船高。人员社保、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维护等各项要求无一不在增加企业负担。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持有资质已不再是“通行证”,反倒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范围内主动注销建筑业资质的企业已超过1万家。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主动离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做工程,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无力再为资质埋单。
未来,随着动态核查机制趋于常态化,资质将不再是“一劳永逸”的标签,而是需要持续投入与合规运营才能维持的“经营许可”。而对很多资金链吃紧、项目来源不稳定的企业来说,一旦被标注“资质异常”,3个月整改期可能就是生死抉择的倒计时。
这场由住建部推动的监管升级,既是行业整顿的开始,也是优胜劣汰的信号。那些仍具竞争力、有合规意识、有长期发展打算的企业,会在这场风暴中生存下来,甚至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那些曾靠“挂证”“借壳”“走捷径”生存的企业,注定将在动态核查的潮水中被淘汰出局。
资质不是企业的“护身符”,更不是一纸虚名。它是企业持续投入与诚信经营的结果。在建筑业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谁能稳住资质、守住底线,谁就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