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月1日起,日照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和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办理建筑业企业资质许可相关业务的温馨提示》,明确了一项重要政策:60周岁以内但已办理退休的建造师,其注册证书将不再被视为有效证书,不能用于企业资质申报。
这一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山东省多地已对类似情况做出限制,其他如安徽省、福建漳州、贵州、云南等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逐步收紧对退休建造师在资质申报中的使用。
政策背后的两大核心问题
社保问题导致证书无效
企业在申报资质时,注册建造师不仅需要具备注册资格,还需满足“在本企业缴纳社保”的硬性要求。退休人员由于已在社保系统中停缴,自然无法满足此条件。这使得即使证书尚在有效期内(理论上可使用至65岁),也不能用于资质申报。
打击挂证行为
不少企业为节省人力成本,在维护资质时选择与退休建造师“合作”——不需缴纳社保,不签全职合同,只支付少量津贴,双方达成“挂证”默契。这一做法既规避了正常用工成本,又可能造成监管漏洞。新政策正是为遏制这类“挂证”行为,防止企业借此“空挂人员”,虚构能力,扰乱市场。
为什么单位不愿立刻注册新员工的建造师证书?
不少新人入职后,往往会被告知“暂时不能注册证书”,原因其实也在于政策的社保要求:**企业需为员工连续缴纳6至8个月社保,方可用于资质申报。**这期间若员工未转正、离职或转岗,都可能让企业面临注销证书、重新变更等麻烦流程。而且证书频繁变更,也会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甚至影响企业信用。因此,企业往往选择等社保满期后再决定是否注册证书,并同时评估员工是否长期稳定。
老一辈的“证书红利”与新一代的“发展困境”
可以理解,曾经的行业黄金年代,建造师证书供不应求。许多资深从业者在退休后依然被企业返聘,继续“发光发热”,评标、担任顾问、审核图纸等等,经验价值不可否认。而且根据《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建造师证书的有效期可至65岁,退休并非证书失效的分水岭。
但在行业趋冷、就业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考证上岗,却发现“资质名额被老一辈占着”,现实让人有些无奈。毕竟一个企业资质需要的注册建造师数量是有限的,当大量退休人员仍在“服役”,年轻人自然难有落脚之地。
如何看待退休建造师的角色?
我们并非否认退休建造师的价值,经验永远是建筑行业最宝贵的财富。只是在当前阶段,应鼓励合理分工、平衡用人:
1.政策引导方面:限制退休证书用于“挂证”,但保留其参与项目评审、技术指导等角色;
2.企业用人方面: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引入年轻建造师,提高行业新陈代谢效率;
3.人才发展方面:构建合理的师带徒机制,让经验沉淀真正服务于行业传承。
规范之下,行业发展才有未来
此次政策调整,其实也是建筑行业逐步走向**“实名制、社保制、专职化”**的体现。长远来看,这不仅能遏制挂证乱象,还能推动行业更加健康、公平、有序地发展。对年轻建造师来说,未来虽然挑战重重,但也是逐渐“腾空出位”的开始。老一辈建造师的退出,并非意味着“失业”,而是换一个方式继续贡献力量。
在经验与创新之间,我们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