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建筑行业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多个地区陆续启动项目经理答辩制度,明确要求建造师必须“真人出场”参与投标现场答辩。这不仅是对挂证行为的一次釜底抽薪,也标志着建筑行业“以人代证”的转型正逐步走向实质化。
江西、杭州、大连、上海等地的相关招标文件中,已多次出现“项目经理须到场答辩”或“建造师不得缺席答辩,否则按废标处理”等表述。可以说,这场改革正在从“试点”走向“常态”。
一、从“挂证”到“出场”,政策逻辑日渐清晰
挂证,一度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了满足资质或参与投标,采取“挂而不用”“人证分离”的方式,用最低的成本获得参与资格。
但这一行为,不仅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与监管隐患。
近年来,住建部多次发布关于打击挂证行为的文件,并建立了建造师注册信息系统与项目备案系统联动机制。此次推动项目经理出场答辩制度,正是落实“实名制、责任制、问责制”的重要一环。
二、“出场=责任”,建造师从挂名变为实质担责
出场答辩的本质,不仅是一个“流程要求”,而是“责任到人”的信号。
一旦项目经理在答辩环节签字确认,意味着:
1.他需对招标文件理解、图纸设计及施工方案了如指掌;
2.项目中标后,他将承担全过程技术与管理责任;
3.若项目出现重大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追溯到人,追责清晰;
在这个前提下,“挂证不出场”将成为历史,真正“有能力、愿负责”的建造师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
三、对中小企业与建造师个人的现实影响
1. 对企业:投标门槛实质提升,成本大幅上升
以往,企业通过短期租证或合作挂证即可投标,管理灵活、成本可控。如今,建造师必须全流程参与,不仅需要支付较高的年薪,还需同步配套人员管理、项目计划、答辩准备等支持。
对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经营模式与投标策略的双重转变。
2. 对建造师个人:能力变现空间扩大,虚证价值缩水
未来建造师市场将出现明显分化:
a.能独立带项目、熟悉项目管理、擅长答辩的建造师,年薪将持续上涨,成为企业重点争夺对象;
b.仅持证无实操经验者,市场价值将快速萎缩,甚至被淘汰出局;
c.同时,随着监管趋严,曾参与挂证的人员一旦被查实,存在注册注销、执业限制等风险;
四、行业走向:“拼证书”变为“拼能力、拼团队”
可以预见,未来投标评审将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审查”:
1.项目经理的答辩表现将影响投标结果;
2.企业能否提供稳定、专业、可出场的项目团队,将成为中标关键;
3.项目负责人能否与业主高效沟通、展示项目方案与管理能力,将成为胜负手。
行业竞争逻辑正在重构,建造师从“证书型人才”向“实战型管理者”转变的过程已经开始。
主动上场,还是被动出局?
每一轮政策调整,都是一次行业洗牌。对于建造师个人而言,是挑战也是机会:
1.如果你有专业基础,愿意不断提升自己,这正是“真才实学”脱颖而出的时代;
2.如果你还在“只挂证不出场”,那么这次调整,很可能意味着你即将被市场淘汰。
是继续依赖证书,还是拥抱能力竞争?是远程挂名,还是亲自上场?你的选择,决定了你在建筑行业的下一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