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一些类似的招聘信息:
“急寻一级注册建筑师,唯一社保!”
“高价寻给水排水高级工程师,唯一社保!”
“寻找一级建造师,唯一社保挂!”
“中级园林工程师,唯一社保,速来!”
乍一看,好像这些单位只是在“合规”地找人持证上岗,强调“唯一社保”似乎也是为了合法使用证书。那么问题来了:所谓“唯一社保”真的等于安全用证吗?只要交了社保、签了合同,就不会被认定为挂靠了吗?
我们来还原一下真实的现状。
一、“唯一社保”是目前最基本的合规标准
有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朋友解释说,现在各类建筑资质审核,确实主要看两点:
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是否有“唯一社保”(即仅在该用证单位缴纳社保,其他单位无重复)。
比如,有公司要申报资质,聘用了某位持证人员,签了劳动合同,并且由单位唯一缴纳社保。那么在形式上,这种情况在目前政策下,的确被视为合规。
福建就有一个真实案例:
某中介未收到中介费,便投诉用证企业“挂证”。福建省住建厅的回复是,“该持证人与企业签有劳动合同,且单位已购买社保”,所以认定没有违规。
因此,很多行业人士会说:“只要唯一社保、签了合同,基本上就可以了。”
表面上看没毛病,但真的是这样吗?
二、资质审核人员的“潜规则”:不查不是合规,查了就有问题
昨天跟一位参与地方工程资质审核的业内人士聊了聊,他给出了一个更加现实的回答:
“现在对挂靠的认定没你想得那么严,查的少,但一旦查了,是查得很细的。‘唯一社保+劳动合同’只能说明你过了第一道形式审查,真正是否挂证,得看实际情况。”
他举了几个典型例子:
1. 不发工资,只交社保
很多挂证的单位,只负责交社保,但从不发工资、也没有工作记录。对外只做“人证合一”的假象。
但是现在国家系统联网了,大数据随时能查出:
1).工资是零,
2).没有日常办公痕迹,
3).手机定位不在单位所在地,
4).银行流水长期来自其他公司……
这些信息一旦被抽查出来,你挂没挂,系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2. 人证分离,轨迹可查
比如,一个人实际在A单位工作,证书却挂在B单位。哪怕他跟B签了合同、B交了社保,但人长期不在B地出现,A单位有规律地打款给他,这就是明显的人证分离。
大数据系统可以识别:
1).谁给你发了工资;
2).你经常在哪办公(根据通话、支付、定位等);
3).哪些费用(出差、交通、报销)是由哪个单位出的。
一旦系统抽查,“一键穿透”全部露底。
3. 社保频繁变更,配合资质审批
还有人三四个月换一个单位,社保缴费记录极不稳定。你查一下时间点,就会发现:
不是公司刚刚申请资质增项,就是刚刚通过核查。
再一看,那些单位的性质,都是设计院、施工企业。这不就是典型的“以证换钱”挂靠行为吗?
这种情况往往是中介在幕后操作,把证书“流动调度”,中介拿差价,证书本人拿费用。对不起,这种情况不查就算你运气好,一查就暴露无遗。
三、“用家人银行卡代收工资”也难逃监管
有人问:“那我不用自己的银行卡收钱,让家人或者朋友代收,不就查不到了吗?”律师朋友表示:这种操作也早被防范了!
✅ 第一,大部分正规单位不会配合
没有哪个公司愿意帮员工“脚踩两只船”,尤其是国企、央企、设计院这种重视合规的单位,不可能让你“替别人拿工资”。
✅ 第二,家庭关系一查就清楚
你的朋友或家人代收款项,如果金额较大、持续不断,大数据系统会自动标记。
而且你家人是谁,国家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公安部、民政部、税务局、银行系统数据共享——分分钟追踪。
不要低估国家监管系统的力量,尤其是在实名制+大数据+信用监管时代。
四、小结:即使唯一社保,也不是挂证的“免死金牌”
过去,我们以为只要“签了合同”“交了社保”就万无一失。现在来看,这只是最基本的“形式合规”。
但真正的“实质合规”,要看:
1.你是否真的在岗工作;
2.是否实际参与项目;
3.是否存在人证分离的行为;
4.是否收取不该拿的钱。
所以说,“唯一社保”不等于“安全挂证”,更不是挡箭牌。
五、建议:拒绝侥幸,拒绝挂证
随着国家对资质和证书管理的日益严格,尤其是在住建部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强化“注册执业人员责任制”的背景下,挂证的风险越来越大。
一旦被查实挂证,后果包括:
1.个人证书作废、禁考;
2.单位资质被扣分、撤销;
3.中介公司被封杀;
4.情节严重的,甚至涉嫌刑事责任。
所以,与其“挂证”博风险,不如老老实实做事、光明磊落做人。
未来,是属于真正有技术、能出成果的人。靠证书“变现”的日子,已经走到尽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