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寒冬下,资质管理成企业生死线
更新于:2025-03-25 人气:4050

图怪兽_简约蓝色大气证券精品直播课课程封面.jpg


近年来,建筑行业持续面临下行压力,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还是市政工程,项目总量明显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质”作为建筑公司开展业务、参与投标的“入场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企业在资质管理上抱有侥幸心理,甚至出现了“资质裸奔”的现象——资质挂名人员不足、证书不真实、未达标却强行参与投标,最终导致被一票否决,损失惨重。


一、资质不达标,企业投标被直接否决

近期,一家中型建筑企业在参与某地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标过程中,因其施工总承包资质中配备的注册建造师数量未达到招标文件要求,被评标委员会当场判为不合格。该企业虽在其他方面实力不俗,项目业绩和技术方案俱佳,但由于资质“人员配置表”未能通过形式审查,最终无缘中标。


该事件并非个例。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不少建筑企业为节约成本或应对人才流失,存在资质人员配备不足、挂证人员不在岗、证书到期未续等问题。一旦遇到抽查或评标细审,极易暴露问题,轻则失去投标资格,重则面临信用扣分、市场准入受限等连锁反应。


二、建筑资质“裸奔”的真实原因

行业萎缩与项目减少 建筑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大型项目明显减少,尤其是房地产项目大量延期或停滞。大量中小型企业处于“无项目、靠资质吃饭”的阶段,维持资质成为沉重负担。


人才外流与证书紧缺 受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大量注册建造师、工程师流向设计院、监理公司或转行出国深造。人才紧缺直接导致企业资质“人证分离”。


挂证查处加严 住建部近年来持续加强对挂证行为的整治,相关平台如“四库一平台”联动打通,人证合一、社保一致性核查成为常规动作。许多企业不再轻易使用挂证人员,但又未能及时补充真实在岗人员,导致资质空心化。


成本考量 聘请一名注册一级建造师的成本动辄数万元甚至十余万元,部分中小企业在无项目或项目利润微薄的情况下,不愿意长期承担人员成本,选择在投标前临时找人配证,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一旦被核实,就会导致资格被取消。


三、资质“裸奔”带来的连锁反应

项目失之交臂,业绩无法积累 对于企业而言,资质不仅是投标的通行证,更是项目业绩归属的前提。一旦因为资质被否决,意味着该项目经验无法转化为企业成果,对后续晋升更高等级资质也造成影响。


信用体系受损 在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上,企业一旦因资质不符、虚假信息被记录,将直接影响其后续参与其他地区投标或政府采购项目。


影响资质延续或升级 企业在资质年度核查或升级过程中,若存在人员不达标或履职不到位的记录,极有可能面临资质暂停、降级甚至撤销的风险。


四、如何规范管理企业资质?

提前做好人员储备与社保合规 企业应在年度规划中纳入资质维护策略,合理安排注册建造师、安全员、职称人员的配备,并确保社保在岗一致。


建立资质预警机制 利用信息化系统或外部资质顾问团队,对证书有效期、业绩归属、人员流动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在关键节点出现“空窗”。


强化法务与投标审查 投标文件中涉及资质部分应由专人进行严格审查,杜绝因疏忽导致低级错误。尤其是在大型项目招标中,任何一个细节错误都可能引发资质审核不通过。


加强培训与人才激励 鼓励员工考取注册证书,并通过签约、奖金、晋升等机制留住关键人员,避免因人员流失导致资质空缺。


在建筑行业艰难求生的当下,资质就是企业最后的护身符。不重视资质管理,等于把“饭碗”亲手扔掉。市场虽冷,规则更硬,只有真正把资质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扎实做好基础管理,企业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声明
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 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首页

发布

信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