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中,资质挂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许多企业会聘请拥有专业资质的人员,以满足资质要求或提升企业等级。然而,当持证人与企业之间未实际发生工作行为,仅仅是提供资质挂靠时,是否构成劳动关系?这一问题在法律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对资质挂靠是否属于劳动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方式。
一、案情回顾
2013年1月26日,原告宁某与被告某建筑公司签订了一份《聘用劳动合同》。合同中明确约定:
被告公司有权在企业资质申请过程中使用原告的注册证书,且无需事先通知原告;
工资待遇方面,被告每年向原告支付挂证工资20,000元,若原告正式到公司上班,则工资另行协商;
社会保险责任,被告承诺为原告购买注册及合同期内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合同期限,自2013年1月26日至2015年1月25日。
合同签订后,原告宁某按约定将自己的注册证书挂靠至被告公司,但并未前往公司上班,且被告公司也未安排其实际从事任何工作。在合同期内,除使用原告的注册证书用于企业资质升级外,被告未安排原告从事其他任何工作。
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续签或重新签订合同。然而,被告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原告挂证工资,原告遂于2016年1月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工资。仲裁委员会认为,该争议不属于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范围,遂不予受理。原告不服,提起诉讼。
二、案件争议点
在本案中,法院对**“资质挂靠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原、被告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
持这一观点的意见认为,尽管双方签订了书面聘用合同,但实际未形成劳动法意义上的隶属关系。理由如下:
缺乏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劳动关系的核心在于“从属性”,即劳动者需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而本案中,原告并未在被告处提供实际劳动。
挂靠资质行为仅是名义上的聘用,未体现“劳动的对价性”,即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提供劳动场所、指派工作任务,亦无考勤、薪资发放等正常劳动管理行为。
挂靠资质行为违法:
资质挂靠属于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因此该聘用合同应被视为无效。
由于合同内容涉及规避行业监管要求,违反《建筑法》及相关规定,该聘用合同不能成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第二种观点:原、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持该观点的意见认为,原告与被告已签订书面聘用劳动合同,并完成注册执业手续,符合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具体理由如下:
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符合劳动关系的基本要素:
原告与被告签订了《聘用劳动合同》,并明确约定工资、保险、工作职责等内容,属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同合法有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本案中,双方已签订合同,并明确约定劳动报酬,具备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
原告已履行合同义务,享有劳动报酬权利:
根据合同约定,原告已完成资质注册,并因注册行为受限,不能在其他单位执业,这意味着其已履行合同义务,具有“独占性”,符合劳动关系的要求。
《劳动合同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合同已约定年薪20,000元,未规定劳动必须以“实际出勤”作为支付报酬的条件,因此,被告公司有义务支付报酬。
社会保险的缴纳进一步确认了劳动关系:
合同约定被告需为原告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是劳动关系的重要体现之一。
若被告已为原告缴纳社保,则可进一步印证劳动关系的存在。
三、法院裁决及分析
法院最终采纳了第二种观点,认定原、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并判决被告按合同约定支付原告挂证工资20,000元/年。法院的判决依据如下:
1)合同的合法性:聘用劳动合同未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属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
2)履约情况:原告已按合同约定完成资质注册,在合同期内不能在其他公司执业,体现出雇佣关系的独占性。
3)工资的支付责任:合同明确约定工资标准,且未将工资支付与实际出勤挂钩,因此,即便原告未实际提供劳动,也应享有约定的基本工资。
4)社会保险义务:合同中被告承诺缴纳社保,虽未核实具体缴纳情况,但该条款本身可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佐证。
四、对资质挂靠与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
本案反映出建筑行业中资质挂靠现象的法律风险,同时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参考。对于用人单位和持证人而言,有以下几点法律建议:
1. 用人单位应避免单纯的挂证行为
资质挂靠本质上是一种规避行业监管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争议,企业可能会面临合同无效、支付工资甚至行政处罚的法律责任。
2. 持证人应明确合同条款,确保合法权益
在签订聘用合同时,应明确约定薪资、社会保险、岗位职责等内容,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依法维权。
3. 行业监管机构应加强审查与执法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资质审查,避免挂靠行为泛滥,同时依法处理涉及挂靠的劳动争议案件,维护行业公平竞争。
325建筑网小编总结:本案明确了在特定情况下,即便持证人未实际从事劳动工作,依然可能构成劳动关系。这一判决对建筑行业的“资质挂靠”行为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同时提醒从业人员在签订相关合同时,应充分考虑法律风险,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