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建造师培训市场,一匹“黑马”横空出世——小易老师,凭借知识+视觉冲击的双重打法,成功吸引了大批考生的关注。与其他讲师卷课件、拼干货不同,小易老师另辟蹊径,直接把一建法规讲成了“夏日限定版”。低胸短裙、清凉装扮、自带降温特效,让枯燥的法规课一秒变身海边度假氛围。
网友辣评:“这课件我能刷三遍,知识没记住,心跳倒是加速了,瞬间感觉君君老师不香了!”
当这样的新式教学引发讨论时,争议也随之而来——这究竟是创新教育,还是赤裸裸的商业化炒作?是高效吸引考生,还是教育边界的模糊化?
一、解构“清凉外衣”背后的逻辑
这场看似荒诞的教学变革,实则精准拿捏了考生的用户画像。
数据统计显示:
1)25-45岁男性在一建考生中占比高达82%;
2)他们平均每天在高温作业环境下超过8小时;
3)传统网课的完课率不足15%,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某教育机构调研报告指出:
传统网课的完课率低,主要源于考生难以保持注意力,而枯燥的讲授方式更让许多人选择“听了个开头就放弃”。
但换个角度来看,适度的感官刺激,反而能形成记忆锚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新奇、有冲击力的画面”更容易形成记忆,而这正是小易老师突破传统课堂的“清凉密码”。
二、争议与教育的边界
然而,当课件变成时装秀场,当学员的关注点从“知识内容”转向“今天老师穿什么”,争议也随之而来。
某培训机构校长直言:
“当教育变成流量生意,讲师到底是在传授知识,还是在迎合市场?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能提升通过率,还是在贩卖幻想?”
争议的核心在于:
1)如果能提高学习兴趣,‘清凉’教学模式是否值得肯定?
2)如果考生只关注外在刺激,是否会导致知识获取率下降?
3)这样的模式是否会影响行业的专业性和学术氛围?
这一点,与直播电商的发展路径相似。从最初的“卖货”到“带货”,再到如今的“娱乐+消费”,直播间的核心从商品本身,逐渐转变为如何让观众留下来。教育直播是否也会沿着这条路径发展?
三、教育创新该走向何方?
就在网友期待小易老师下一场“清凉课堂”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第18场直播中,小易老师突然换上了工装裤,专注讲解施工安全知识,而观看人数却再创新高。
这是否意味着,考生的真正需求,依然是知识本身?
换句话说,真正的教育创新,从来不在于形式的突破,而在于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其让知识“披上清凉外衣”,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易接受、能坚持。
未来,考证培训或许会有N种打开方式,但最核心的依然是:
1)如何让知识更容易吸收?
2)如何提升完课率?
3)如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更有趣?
四、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是什么?
截至目前,小易老师的某音账号已搜索不到,但这场“魔幻现实主义的职业变形记”仍在继续。
当教育培训行业步入“流量+教学”的新模式,值得深思的是:
当潮水退去,真正留下来的,会是考生的真才实学,还是满地的**“黑丝+礼物特效”**?
如果教育的终点只是短期吸引眼球,而不能真正提高考生通过率,那无论形式多么新颖,都只是一场流量狂欢。但如果能借此找到让学习更高效的方式,让更多考生愿意主动学习,那么或许这场革新,真的能带来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教育,终究是为了“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