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筑行业内“挂证”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对此,住建部联合人社部在2024年8月重拳出击,正式启动“挂证”专项治理行动,要求注册单位须与社保、个税、公积金缴纳单位保持一致,以精准打击“挂证”行为。
监管趋严,传统挂证手段逐步失效
尽管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人员和企业仍存侥幸心理,试图通过“零社保”、“多地参保”、“安管B证分开”等方式蒙混过关。然而,在新一轮监管政策下,这些规避手段已逐步失效。
2025年2月17日,银川市住建局发布了《关于对涉嫌违规“挂证”仍未整改的企业个人的通报》,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据通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4200人完成整改,但仍有7200人未能按要求整改,主要问题包括:
1.社保缴纳不唯一——部分人员在多个单位同时缴纳社保,增加了监管风险。
2.社保与公积金缴纳单位不一致——存在公积金在多个单位缴纳,或社保、公积金单位不同的情况。
3.安管B证注册单位不匹配——部分人员的安管B证单位与其执业注册单位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无社保人员已成为最易被忽视的“重灾区”。按规定,企业应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保,若注册人员无社保,则被认定“挂证”风险极高。因此,通知要求无社保人员必须提供2024年的工资表及发放证明的银行回单,以自证“在职”。
监管升级:从“查社保唯一”到“查资金流”
本轮整治行动中,监管方式进一步升级,不仅核查社保唯一性,还延伸至资金流动情况。换言之,即便社保缴纳存在漏洞,工资流水、个税代扣等财务数据也将成为重要佐证。
此次监管的核心逻辑十分明确:
1.如企业未为员工缴纳社保,则须通过工资发放记录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2.工资单需包含基本工资、津贴、个税代扣等详细信息,银行流水必须与工资条匹配。
这一监管手段的升级,使得造假难度大幅增加。通过多层次数据交叉比对,监管部门可以精准识别“挂证”行为,确保行业公平合规发展。
案例警示:公职人员亦无特权,行业震荡加剧
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多地已出现“挂证”人员被处罚的案例。例如,安徽省巢湖市园林管理处原主任王某某因挂证取酬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一案例表明,公职人员亦无法例外,未来整治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涉案人员的职业生涯或将终结。
企业应对策略:合规发展刻不容缓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合规经营:
1.全面自查,确保“三统一”
企业应立即核查所有注册人员的社保、个税、工资流水,确保信息一致,杜绝违规风险。
2.优先解决“无社保人员”问题
对于未缴纳社保的人员,应尽快补缴或提供合法的工资流水证明,以规避潜在风险。
3.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未来,资质动态核查将成为常态,企业需定期核验人员在职状态,避免频繁变更注册单位,防止触发监管异常。
4.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管理
采用实名制考勤系统、人脸识别打卡等智能技术,加强项目现场管理,确保人员信息真实有效。
未来趋势:“挂证”整治力度将持续加大
随着监管“组合拳”不断升级,多个省市已启动更严格的试点政策。例如,浙江、安徽等地已开始试点“个税查挂证”,通过个税申报数据与注册单位信息进行比对,精准锁定违规人员。此外,项目现场实名制考勤系统的广泛应用,将使监管更智能化、精准化。
2025年,建筑行业的资质动态核查将进入常态化阶段,企业若不合规经营,可能面临资质被撤销、丧失投标资格等严重后果。对于个人而言,“一证多挂”风险极高,一旦被查处,不仅职业生涯受阻,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结语:拥抱合规,行业洗牌下的必然选择
当前,建筑行业正迎来大规模合规洗牌,企业和个人都必须顺应监管趋势,主动整改,拥抱合规。对于企业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合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是确保稳健发展的必然之路。
未来,“挂证”乱象将逐步被清除,市场环境更加透明、公正。企业唯有合规经营,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个人亦需树立职业操守,避免因短视行为而葬送职业前途。在这场行业重塑的过程中,唯有主动调整、适应变革,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