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住建部和各省市对建造师挂证行为的严查,这一行业乱象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2024年9月9日,浙江省住建厅曝光了一起典型案例:董某某的一级建造师证书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被中介挂靠到6家公司,结果不仅6家企业被撤销资质,董某某的证书也被吊销,未来三年内不得再注册。这起事件再次暴露了挂证市场的深层问题以及中介行业的混乱现状,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挂证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从表面上看,建造师挂证是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市场行为。对持证人来说,考取证书不仅是一项专业资格,更是增加收入的渠道。一些持证人因各种原因选择不实际从业,而是将证书挂靠至企业以换取酬劳;而对某些企业而言,尤其是资质不达标的企业,获取注册建造师证书是满足资质要求的必要手段。这种“人证分离”的行为长期以来为部分中介机构牟利提供了土壤。
然而,这种行为的风险和后果不容忽视。一旦挂证被查,不仅挂证人会被处罚,证书被吊销,企业的资质甚至业务也可能面临毁灭性打击。例如,董某某的案例中,不仅个人职业生涯受损,6家企业的资质被撤销,对企业员工和项目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挂证乱象的重灾区与黑中介的猖獗
在全国范围内,某些地区已成为挂证乱象的“重灾区”。小部分黑中介机构通过违规操作,将持证人证书倒卖至多家企业,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还让许多持证人蒙受巨大损失。
典型的操作手段包括:
1.多次挂靠:短时间内将证书挂靠至多个企业,利用持证人对流程的不了解谋取高额利润。
2.虚**承诺:中介承诺高额回报,却在实际操作中拖欠或克扣费用,甚至直接失联。
3.违规使用证书:未经持证人允许,擅自将证书原件提供给企业,导致证书被多次非法使用。
这些乱象的背后,是部分企业和中介为牟利而无视法规的侥幸心理,也是部分持证人对挂证风险的低估。
挂证的风险与教训
住建部的多次通报和此次浙江的严查行动再次证明,挂证行为不仅违法,而且风险极高。一旦被查实,挂证人和企业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1.个人损失:证书被吊销,三年内不得注册,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发展。
2.企业惩罚:资质被撤销,业务受限,甚至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3.法律风险:挂证行为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严重者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挂证乱象的整治已经势在必行,监管部门的高压态势表明,任何侥幸心理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挂证应对建议:谨慎选择,规避风险
尽管挂证行为本质上并不被鼓励,但部分持证人因现实因素仍选择这一路径。如果确有需求,以下建议或许能帮助规避部分风险:
1.选择企业直签或面签
直接与企业接洽并签订协议,避免中介环节。面签时可与企业经办人详细沟通,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证书需求,确认企业是否正常运作。
2.公示期前支付全款
证书挂靠需经历一定的公示期,此时的投诉和举报流程相对便捷,维权成本较低。如果未能收到全部款项,可及时采取措施。一旦过了公示期,维权难度将大大增加。
3.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并保存解聘证明
与企业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同时要求企业提前开具解聘证明。这些文件是后期维权和法律保障的重要依据。
4.证书原件自行保管
证书原件一定要由持证人自行保管。即使需要寄送材料,也应通过官方渠道直接寄给用证企业,避免因中介转交导致证书被非法使用。此外,扫描件需遮挡关键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等。
5.选择正规中介,确保流程合规
虽然全国中介机构众多,但正规中介仍占有一定比例。选择中介时,应详细了解其资质、信誉和服务流程,确保整个过程符合法规。
6.行业未来:回归人证合一
挂证乱象的频繁曝光与严查,说明行业已经进入深度整治阶段。对于持证人而言,最理想的方式是实现人证合一,找到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匹配的工作岗位。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挂证风险,也能提升个人职业价值和社会认可度。
对企业而言,挂证行为可能带来的短期收益并不能弥补其长期风险与损失。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自身资质管理能力,是适应未来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次全国范围的严查行动为建筑行业敲响了警钟。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和法规的完善,挂证行为必将逐步消失。持证人和企业只有坚守合法合规,才能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