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造师制度是建筑行业的重要职业资格制度,我国的建造师制度自设立以来,一直被认为借鉴了英国的相关制度。然而,同样是建造师制度,英国却鲜见“挂靠”现象,而我国的建造师挂靠问题却一直存在且备受争议。那么,中英两国的建造师制度究竟有哪些不同?为何在我国,挂靠现象会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本文将从两国建造师制度的申请、注册及监管机制等方面探讨问题根源,并提出改进方向。
中英建造师制度的起源与差异
英国的注册建造师制度起源甚早,早在1834年,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协会(CIOB)就已经成立,建造师注册管理采用协会管理模式,属于申请制。而我国建造师制度相对年轻,归属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范畴。
英国的建造师申请注重实际能力和经验的考察,更类似于我国的职称评审,而我国的建造师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这一制度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建造师的专业认定路径有所不同。
英国模式:重实际能力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协会管理下的建造师申请过程强调实操能力,申请人需要在实际项目中积累足够经验,并通过评审确认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模式:重考试合格
我国建造师的执业资格获取主要依赖笔试,通过考试即可获得资格。这种“门槛低但标准单一”的方式为挂靠现象提供了温床,因为部分考生通过考试后,并未真正从事建造师工作。
注册与监管的区别:挂靠现象的关键点
英国建造师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注册与监管的严格性。英国建造师的注册过程不仅限于申请成功,还需通过多层次的审查。即使获得注册资格,建造师也必须接受持续的职业发展考核和监管,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其执业资格将被暂停甚至取消。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造师注册相对简单。通过考试后,申请人只需在住建部网站提交申请即可获得注册,程序较为便捷。这种宽松的注册机制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对执业行为的有效约束,为“挂靠”行为的产生埋下隐患。
英国建造师的管理机制也更具独立性。建造师的申请、注册、监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三套班子相互独立却相互监督。这种多层次、独立化的管理模式大幅减少了挂靠行为的发生。
我国挂靠现象的成因与改进方向
英国建造师制度为何没有挂靠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的严格性和独立性。相较之下,我国建造师制度的挂靠现象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获取方式单一且门槛较低
我国建造师的资格获取主要通过考试,实际操作能力无法通过笔试充分体现。这使得部分人仅为挂靠目的参加考试,最终导致“有证无岗”的现象。
注册与监管分离不足
我国的建造师注册流程相对简单,缺乏独立的多方审查机制,导致“证书”与“执业行为”之间脱节,为挂靠提供了便利条件。
市场需求与利益驱动
由于某些企业缺乏持证人员,而建造师证书又是招标、承接项目的必备条件,市场对证书的需求促使挂靠行为盛行。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建造师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提升申请与注册标准
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可以在建造师制度中引入实践能力评估环节,通过项目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审核提升执业资格的获取难度。
强化注册与监管的独立性
将建造师的注册与执业监管交由不同的机构负责,形成相互监督、独立管理的制度体系,杜绝挂靠行为的发生。
加大挂靠行为的处罚力度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挂靠企业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得挂靠不再成为可选项。
结语:制度改进推动职业诚信建设
建造师制度是建筑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若要解决挂靠问题,必须从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上汲取国外经验,强化申请、注册、监管的独立性与严格性。未来,随着监管的加强和制度的完善,我国建造师行业的挂靠现象有望得到根本性遏制,建造师制度也将朝着更专业、更诚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