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省住建厅对建筑行业的证书挂靠现象进行了严厉整治,动辄查出成千上万的人员涉及其中。挂靠现象泛滥不仅扰乱了行业秩序,也存在较大的质量和安全风险。为此,各地住建厅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查处并打击挂证行为,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手段,以确保证书持有人的真实在岗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挂证人有机会自查自纠,但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主动注销被查实,则将面临取消注册资格、罚款等处罚。325建筑网小编将详细介绍住建厅目前主要使用的三种查处挂靠的手段:大数据比对、举报机制和现场核查。
一、大数据比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大数据在打击挂靠行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社保、公积金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住建厅可以通过比对证书注册单位与社保、公积金甚至个人所得税缴纳单位的匹配度来筛查是否存在挂靠行为。例如,如果证书持有人的社保缴纳单位与其注册单位不一致,则很有可能被判定为挂证。对于这样的情况,除非持证人能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实际工作单位和证书注册单位确为同一公司,否则难以避免挂靠的定性。
在一些管理严格的地区,甚至会将安全三类人员证书(如安全A、B、C证)与建造师证书的所属公司进行比对,确保这些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是真实在岗。因此,所谓的“裸证”(即持证人没有缴纳社保、没有实际在岗)成为了一种新的操作方式,因其降低了企业的挂靠风险。
二、举报机制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住建厅鼓励对挂靠行为进行举报的措施在实际中产生了显著效果。举报机制不仅带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还能让住建厅获取第一手的违法信息。近年来,一些建筑行业的持证人因为被他人举报而被查出挂靠行为,甚至连工作、学历等问题都会被深挖,导致其证书被吊销,得不偿失。
举个例子,曾经网络上流传的“学霸杨娇”事件中,杨娇因同事举报其学历不符合要求,导致其注册的一级建造师证书被吊销,这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教训。需要注意的是,往往身边最熟悉情况的同事、朋友甚至合作伙伴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进行举报。尤其是与陌生的中介公司合作时,一旦合作出现不愉快,中介方手握持证人的身份信息和证书信息,举报变得轻而易举。因此,对于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持证人来说,低调行事、谨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现场核查
相比大数据比对和举报机制,现场核查的方式虽然更加耗时耗力,但也能有效打击挂靠行为,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关键岗位。住建厅工作人员通过前往建筑工地,实地检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关键人员是否在岗,若人员不在岗且无合理理由,则有可能直接被认定为挂靠。这种现场核查方法在施工管理严格的地区执行力度较大,特别是在全国逐步推广的实名制管理模式下,一些地区要求关键岗位人员每月在岗打卡不少于22天,一旦打卡天数不足或记录异常,就会触发系统预警,住建部门将要求企业做出整改。
而为了避免现场核查时人员不到场,一些企业会专门雇佣所谓的“喝茶经理”来应对住建厅的核查人员。尽管这种方法难以全面查处挂靠行为,但依然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让一些关键岗位人员需保持在岗状态,以防遭到处罚。
对挂证人员的建议
根据上述的核查手段,如果个人的社保、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单位不一致,就不要再冒险进行挂靠了,以免因小失大。合规的持证人会选择“人证合一”,即实际工作单位和证书注册单位一致,以确保不会因社保单位不一致而被住建厅系统自动锁定。对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了解政策的目的不仅仅是规避风险,而是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保障自身的长远利益。
结语
综上所述,住建厅对挂靠现象的治理手段已经相当完善,通过大数据筛查、举报和现场核查三种主要方式对建筑行业的证书挂靠行为进行高效监管。这不仅保障了行业从业人员的真实在岗,也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对于持证人而言,唯有合法合规的“人证合一”方式才能规避风险,在行业内长期稳定地发展。